车站街道:党建执笔绘新卷,民生为本暖万家
从“三无小区”的脏乱差,到“文明社区”的洁净美;从居民诉求难落地,到“街坊议事堂”共商共治;从设施老旧无人管,到“红色管家”精准服务……近年来,广铁一线社区以党建为笔、民生为墨,紧扣“整合、联动、共生”理念,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硬件改造、机制创新、服务升级中走出一条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
党建引领解难题,硬件改造暖民心
车站街道广铁一线小区始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约3.04万平方米,共有楼宇13栋、住户627户,其中80%以上为高龄老人。“以前小区路坑坑洼洼,下雨天积水能漫到脚踝,晚上没路灯,老人出门都得扶着墙走。”居民英姐回忆起2020年前的生活,满是无奈。这个曾因管理单位变动而沦为“三无”状态的小区,煤气罐要靠老人扛上楼,化粪池堵塞、乱搭乱建、治安隐患等问题长期困扰居民。
群众的呼声,就是党建工作的哨声。2020年,该社区被纳入韶关市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试点。车站街道党工委主动扛起“领头雁”责任,把党支部建在改造一线,组织党员带着图纸上门听意见,拿着方案和居民算“明白账”。“路要铺沥青还是水泥?绿化保留哪些树?”党员志愿者逐户走访,把决策权交给居民。
改造从“里子”抓起:坑洼路翻新为平整沥青路,露天排水沟改为暗渠并实现雨污分流,分类垃圾点取代杂乱堆放,违建“菜园子”变身休闲绿地,路灯亮了、电线入地了,连多年未修剪的老树也得到整理。“现在出门脚不沾泥,晚上散步有路灯,心里踏实多了!”英姐的笑容,成为改造成效的最好证明。
“先尝后买”建信任,长效管理破困局
硬件改造完成后,如何避免“改后反弹”?2023年,社区面临新难题:引入物业,居民担心服务不到位;不引入物业,改造成果很快会“打回原形”。
“不如让物业先‘试营业’,做得好再交钱!”车站街党工委跳出传统思路,创新推出“先尝后买”物业服务模式。通过业主大会投票,引入志和物业公司,初期不收取物业费,免费提供道闸安装、日常保洁、绿化修整等基础服务。
为了让服务更贴心,物业公司同步组建了“红色管家”团队,党员带头上门服务:居民反映污水管堵了,当天就联系师傅疏通;路灯坏了,第二天就更换新灯泡;就连独居老人买菜不便,“红色管家”也会主动帮忙捎带。
“刚开始我还担心是‘噱头’,没想到物业真的办实事。”居民李叔说,看到小区越来越整洁,车辆停放有序,以前常见的偷盗问题也没了,他主动第一个交了物业费。2024年,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达到92%,从“没人管”的“三无小区”,变成了“人人夸”的精细化管理典范。
多元联动聚合力,治理升级惠民生
“小区停车位不够,能不能划几个新车位?”“独居老人在家不安全,能不能装个紧急呼叫器?”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居民的需求也从“基本保障”转向“品质提升”。广铁一线社区党委以党建为纽带,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推动治理持续升温。
盘活闲置的老干部活动室和架空层,打造党建文化主题公园。党史学习园里,老党员与年轻人重温党史;金句长廊下,居民坐着聊天、学习金句;新时代小广场上,阿姨们跳着广场舞,孩子们追逐嬉戏,这里变成了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为了精准服务居民,社区还划分了4个网格,社区干部当网格长,与街道挂点干部、社区党员及红袖章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于社区治理一线。他们利用居民晚间在家时间,下沉社区网格开展“四个万家”活动,上门收集诉求;遇到邻里纠纷,第一时间介入调解。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173场(次),走访社区居民3329人次,解决民生问题14个,成功化解邻里纠纷12宗。
如今的广铁一线社区,不仅摘得了“文明社区”“绿色社区”的牌子,更收获了居民的真心认可。广铁一线社区的蜕变,印证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与“全域党建”的强大力量——只有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治理创新为抓手,才能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让居民的幸福生活可持续、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