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区腊石村的“三变”画卷:党建引领 乡村蝶变暖民心
曾经,韶关市浈江区十里亭镇的腊石村党组织凝聚力薄弱,开会难、议事难、办事难,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民生设施匮乏,公共服务缺失。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腊石村悄然“换装”——党员队伍凝心聚力,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充电站、卫生站相继建成,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村民从“漠不关心”转向“主动参与”。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韶关市驻十里亭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一场扎实而温暖的“振兴实践”。
一、作风之变:从“散沙涣散”到“凝心聚力”
工作队坚定“帮扶先扶志”理念,以强化党建为突破口,打响作风转变“第一枪”。工作队队长率先亮剑,敢于同不良之风作斗争,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原则,以党纪学习教育为主题为腊石村党员上党课,坚决刹住歪风邪气、树立浩然正气。镇域内首推“党员红黑板”制度,对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的党员给予红旗表扬,对作风不严不实的党员亮出黑旗警示,显著增强党员纪律意识和荣誉感。
驻村第一书记以身作则,带头讲党课、抓监督、作表率,充分发挥“头雁”效应。通过老党员“传帮带”、主题党日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凝聚力显著增强,逐步从“松散”走向“团结”,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作为”。党员不仅能够规范参加组织生活,更在绿美乡村攻坚等行动中率先垂范,带领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道绿化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建,真正成为腊石村振兴的坚强引擎。
二、民生之变:从“无力保障”到“服务到家”
工作队以建设腊石村综合服务中心为切入点,制定多元化增收帮扶方案。驻村第一书记展现出超强执行力,牵头推进项目建设,联动深圳市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等帮扶单位,迅速筹集121万元资金。项目于3月初动工,驻村第一书记全程紧盯进度,连周末也坚守工地协调督促,仅用两个多月,一座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于5月15日顺利封顶,项目最终顺利通过验收。
中心建成后,立即转入招商阶段,并迅速取得突破:7月13日拆除排栅,7月17日即成功引进托管中心并完成签约,7月20日签约单位进场装修,8月26日托管中心正式招生运营。整个过程节奏紧凑、环环相扣,真正实现“建成即投运、投运即收益”。
如今,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原来不足12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人员不能同时进入的窘境彻底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50平方米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服务大厅。新建的8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站,让村民实现“小病不出村”。
更关键的是,村集体从此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一举摆脱昔日“水电费都交不起”的困境。3月投运的金舜充电站创新推出“充电桩+村集体分红”模式,便民充电的同时,更为村集体带来持续收益。此外,工作队还积极对接风电、光伏等项目,不断拓宽强村富民新路径。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提升至近10万元,飙升3倍以上。
三、民心之变:从“漠不关心”到“主动参与”
工作队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长远计,以真情服务换民心转变。民心工程不仅着眼于“增收”,更体现在“暖心”。无论是汛期夜巡、推动建立“周五公共卫生日”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行动,还是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助学等活动,工作队始终靠前服务、主动关怀,用一件件实事敲开了百姓的“心门”,把防止返贫和民生实事做到百姓心坎上。
如今,腊石村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村民积极参与绿美植树、环境整治,自觉维护公共区域整洁,共建共享蔚然成风。一点一滴的付出,汇聚成民心的真实转变——村民从以往对村务“不闻不问”,到现在主动参与共建共治;从对组织缺乏信任,到真切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腊石村的蜕变,是一场从物质到精神、从组织到民心的全面跃升。党建强起来,党组织从松散到坚固,党员从被动到主动;乡村兴起来,产业从无到有,收入从弱到稳,设施从缺到优;民心暖起来,群众从怀疑到信任,从旁观到参与,从失落到希望。腊石村的实践表明,只要方向明、路径实、价值正,哪怕最难的村庄也能焕发新生。腊石村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步履不停,温暖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