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区:“一线书记”轮番上讲台,用“土话”讲“硬招”!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浈先上讲台”第二讲——浈江区2025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接地气、解民忧、促发展”专题分享会如期举行。来自全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齐聚一堂,实地观摩湾头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村建设成果及现代农业发展成效;随后,4位“一线书记”轮番登上讲台,用“土话”讲“硬招”、以“实绩”亮“初心”,一场“同级授课、同行互学”的思想碰撞就此展开。
第一站:看变化——典型村的“蝶变密码”藏在细节里
清晨的湾头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果蔬的清新。书记们绕村而行,曾经泥泞的村道已硬化成柏油路,沿线绘制的乡风文明墙绘生动鲜活;曾经杂草丛生的闲置空地,被打造成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口袋公园”。“以前这里还是垃圾堆,现在成了大伙儿晚饭后遛弯的首选!”村民李大姐笑着说道。
走进蔬菜基地,只见智能温控大棚内,嫩绿的西兰花苗精神抖擞地茁壮成长,大棚外,村民们穿梭在田间,熟练地忙碌着。“我们通过合理流转土地,不仅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更高效地利用,还带动了4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让他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基地负责人介绍道。
“从‘脏乱差’到‘典型村’,关键是把‘群众盼的’变成‘我们干的’。”湾头村党支部书记在实地讲解中透露,环境整治和土地流转过程中,村“两委”通过“向群众讲,听群众议,带群众干,让群众享”,最终以“拆一片、绿一片、用一片”的务实举措赢得信任,推动典型村建设从“政府推”变为“群众干”。
第二站:听分享——“课堂”里的民生温度与振兴智慧
实地观摩后,4位来自不同村(社区)的党组织书记走上讲台,结合一线实践,围绕“接地气、解民忧、促发展”主题,分享各自心得。
“土地流转遇阻、利益分配不均,曾是农村工作的‘老大难’。”陈江村党支部书记开篇直言。他以本村引进农光互补项目时遭遇的鱼塘流转争议为例,讲述了自己带领“两委”干部“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的经历:从最初被年轻人“拂袖而去”,到蹲守田间听村民倒苦水,最终摸清“怕利益受损、怕分配不公”的核心痛点,通过“清旧账、搭平台、保公平”三步策略,半年攻坚实现项目落地。
大塘路社区党委书记分享了从“政府干、群众看”到“人人管、主动干”的转变历程。面对水管爆裂、路灯不亮、老人养老难等“三难”问题,她带领干部“白天上班、晚上入户”,拉家常、听吐槽,梳理出群众最急的“路灯、危树、养老”3件事;随后对接共建单位,办成26件民生实事——砍危树、装路灯、买保险等,更创新打造“睦邻集市”“社区大学”“禁毒主题公园”等品牌,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
陵西路社区党委书记带来的是“停车难”与“服务造血”两大民生课题的破解之道。面对商品房小区电动车“飞线充电”“楼道占位”的安全隐患,他牵头组建“社区党委+物业+楼栋长”专班,用“日巡摸实情—月议找共识—季评强监督”的“三步走”机制,推动建成400个智能充电桩,更让居民从“抱怨者”变为“参与者”。
大陂村党支部书记以本村入选典型村后的“阵痛”与“突破”为切口,讲述了自己从“政策宣讲者”到“群众贴心人”的角色转变。面对村民不愿贡献小菜园、迁移果树的顾虑,他带头拿出自家土地建停车场,党员跟着让地拆墙,最终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合力;更通过盘活闲置校舍、建设光伏项目壮大村集体收入,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带着村民种出“致富菜”,让典型村不仅“面子美”,更“里子实”。
第三站:共成长——“浈先上讲台”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以前总觉得‘干得好’就行,今天听了同行们的分享,才明白‘讲得好’更能推动‘一起干’!”一位参会的年轻村支记感慨。此次分享会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以“浈先上讲台”为载体,让书记们从“听众”变“主讲”“学生”变“老师”,在“讲政策、谈业务、亮实绩、话发展”中实现“同级授课、同行互学”的成效。
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中表示:“‘浈先上讲台’不仅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更是锻造‘能说会干、善作善成’高素质队伍的关键。我们要把这种‘接地气’的经验交流常态化,让干部在分享中碰撞思想、在互学中提升能力,最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