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居首位!浈江制造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浈江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部署,围绕打造全市新型工业化战略重地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做好“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三篇文章,推动制造业延链补链、创新能力和要素保障水平,跑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1月至4月,浈江区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督导考评中位居首位,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均跑出三位数增速、位列各县(市、区)第一。
强根基,做大做强制造业“产业链”
一是培育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绘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路线图,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爬坡跃升,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韶冶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从数据存储到生产制造、智能计算机等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装备零部件及整机产品,推动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二是实施制造业精准招商。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建立制造业招商引资基础数据库,健全常态化数据汇聚更新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队前往珠三角、江西、香港、澳门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23年以来带动全区外出招商40余批次,发挥商会、乡贤等资源优势,吸引38批次客商来浈江产业园考察洽谈,引进了环美环保设备、三峡广宜实业绿色装配式建材产业园等一批优质制造业招商项目落户浈江。三是完善制造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浈江产业园、华南装备园(三期)、中金岭南功能材料产业园、浈江城乡融合产业园四大平台建设,主动承接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精密机械加工等制造业主导产业,强化重点链主企业扶持培育,打造了以比亚迪、韶冶、韶铸为代表、具有产业链主导能力的优质龙头企业,规划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两大集群,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动能强劲的制造业产业体系,2024年1月至4月,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4.9亿元、工业投资额10.67亿元、制造业投资5.21亿元,三项指标均跑出“三位数”增速,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整体比重“半壁江山”,并逐步向规模化、集群化、精深化格局演变。
(上图:浈江产业园。)
育动能,加快打通制造业“创新链”
一是打造“数据”制造高地。借力大数据“东风”全力加速“融湾”进程,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中心集群韶关数据中心主战场机遇,引进四大通信运营商以及中瀚云、中联云港等智算头部企业,打通大数据及软件产业上下游通路;2024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项目历时一年正式完工,是大湾区首个大规模全液冷智算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之一,项目集成了液冷、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以及一体化安全防护等尖端技术,可在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1.5万P算力服务的同时节约60%制冷能耗。二是打造“智变”制造阵地。以“智变”促“质变”,倾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区共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2023年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和18.5%。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投入较2022年同比增长50%,柔性引进技术专家、“丹霞英才”在企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三是打造“绿色”制造福地。引导辖区企业向能源低碳化、资源循环化、生产清洁化、产品绿色化、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韶关冶炼厂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国内有色金属行业首家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的企业;2023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单耗较去年同比下降11.3%,逐步构建起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体系。
(上图:韶关冶炼厂。)
优服务,全面完善制造业“要素链”
一是实施制造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无忧”服务。系统提供从招商引资到项目动工建设投产的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清单推进机制,区领导带头开展“暖企”服务,解决企业用工、用地、融资等“卡脖子”问题。2024年一季度,共推进25个续建项目完成纳统投资5.7亿元,成功推动比亚迪实业新能源汽车精密模塑项目、齐佳科技机械设备研发制造等多个超亿元项目动工建设,引导韶铸等企业进行技改备案,有力支撑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大幅增长。二是推动制造业惠企政策“无差别”直达。以“应享尽享、应补尽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为原则,严格落实制造业企业惠企政策措施,2023年以来,已发动70余家企业参加“技改十条”“制造业当家22条”等惠企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会,协调解决比亚迪、赞宇科技、烟叶复烤等企业反映的增资扩产、“三线”整治等相关诉求;2024年一季度,全区20家工业企业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加计抵减税收优惠政策,加计抵减金额1172.07万元,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坚持制造业发展要素“无障碍”保障。加大征地拆迁力度,集中攻坚711亩重点项目、产业转移平台“净地”收储,配合市环保部门开辟重点项目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全力争取上级能耗指标支持,确保制造业优质项目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