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江区:实施“三化”人才举措赋能高质量发展
(上图:浈江区开展益农信息示范社信息员培训)
(上图:浈江区举办“南粤家政”人才培训班)
(上图: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成功举办)
(上图:浈江区开展油茶种植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今年以来,浈江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区委确定的“1363”工程总体目标,持续推进“风采优才·智汇浈江”人才工作,制定《浈江区推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人才入县下乡十条措施》,实施“三化”举措,以促进队伍建设、人才培育、服务保障等方面提质增效作为全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有力抓手,为浈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招才引智,让队伍“出色”
开展“百个紧缺岗位集中招聘”行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发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聚焦提升民生保障能力,着力解决教育教学领域、医疗卫生领域、产业领域人才紧缺问题,组团赴外招聘。开展“百名人才返乡创业”活动,探索乡村人才队伍的扩大和结构优化机制。结合镇域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重点培育百个返乡人才创业投资项目,吸引人才乡贤返乡创业或投资兴业,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力”,激励引导产业发展型、农业科技型、乡村经营型、乡村服务型和乡村治理型“五型”实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开展“丹霞英才”“韶州工匠”引才活动,有效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突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成果转化能力评价,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青年人才,大力培育和引进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
细化培育措施,让人才“出彩”
立足产才融合发展,做好“南岭团队”培育。着力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深化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辖区重点企业在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让拔尖创新人才尽展其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立足乡村人才振兴,做好“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培育。聚焦农业农村技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瞄准农村急需紧缺人才,摸清本土人才资源,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产业、技术推广、全线培育”,孵化培育百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骨干人才。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待遇,推荐作为基层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让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实现价值。立足促就业保民生,做好“技能实用人才”培训。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实事持续推进,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推动三项工程出新出彩,针对城乡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将技能提升与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将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协同推进,不断增强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真正做到“学好一门技术,带动一户稳定就业,改善一家生活质量”。
深化服务保障,让产业“出圈”
开展“联络服务助企行动”,精准施策服务企业。锚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城镇建设、科教文旅康养和现代农业等五大招商板块组建招商小组,制定招商信息获取到项目签约的规范流程,编制《浈江区招商手册》《浈江区2023年招商推介项目汇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选取10家重点企业做为联系服务对象,配备驻企联络服务员,当好“政策宣讲员、人才引进员、人才服务员、企业纾困员”,常态化开展各项服务工作,解决人才和企业诉求。开展“百名人才深化服务行动”,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由区领导,镇(办)、区委人才工作领导成员单位班子成员等85名领导干部,分别联系服务辖区480名人才,实现“人才上门求服务”到“我上门为人才服务”的思想转变,建立起“全区覆盖、上下贯通、专人服务”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切实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才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开展“人才驿站提升行动”“人才驿站系列活动”,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以“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凝聚智力、推动发展”为目的,探索“产业+人才驿站”模式,把人才驿站和当地主导产业基地融合建设,让人才活跃在产业一线。开展全区人才驿站示范点建设,促进区镇两级人才驿站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将驿站建成人才政治引领前哨、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人才交流合作桥梁、人才成果展示窗口。组织开展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浈江行”“本地高层次人才”“乡村振兴人才”三大类活动,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深入产业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产学研合作、技能培训、人才交流,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